当前位置:首页 > 校园雕塑 > 正文

余姚校园雕塑,余姚校园雕塑图片

  1. 余姚十大寺庙排名?
  2. “格物”、“知行合一”是什么意思?

余姚十大寺庙排名?

1 东明禅寺

背靠狮子山,面朝四明湖,是一座比较新的寺庙。每到中秋等传统节日,寺院里都会举行祈福***,十分热闹。

2 月老阁

余姚校园雕塑,余姚校园雕塑图片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月老阁按照苏州园林建筑风格构建,大厅正中是玉雕月下老人,左右两边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。据说,在月老阁举行婚姻,让月下老人证婚,寓意婚缘天定,双方白头偕老,象征天长地久,美满幸福。

3 芦山禅寺

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,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客堂等。

余姚校园雕塑,余姚校园雕塑图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4 灵岩禅寺

近闹市而不喧,居尘寰而不染山上雕刻有大批佛像,其造像时间从明代晚期至民国中期,长达近四百年,是继杭州飞来峰,元、明摩崖石刻之后最晚的一批雕像群。

5 禅悦寺

余姚校园雕塑,余姚校园雕塑图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占地两千余平方米,曾三毁四建,最后一次改建于清光绪三年(1877)。

格物”、“知行合一”是什么意思?

“格物”出自《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
格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,所以受到儒家的推崇,但是到底何为“格物”,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。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。

朱熹的格物:

朱熹认为,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本原,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。每一个事物的具体规律,包括人类社会的***道德,都是最高的理本体的体现,而学者的最终目标是要体认理。

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理呢?朱熹认为,既然每一物的规律都是理的体现,那么就要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,这就是“格物”。学者今天格一物,明天格一物,总有一天所有的规律会在心中豁然贯通,就认识到最高的理了。

王阳明的格物:

王阳明认为,理就是***道德,与事物的规律无关。***道德全来自于人的本心,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这就是“心即理”,也就是“良知”。

但是,并不是每件事都符合人心中的良知,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良知,纠正身边那些不符合良知的事情,也就是错的事情,使事事物物都符合自己的本心,这是王阳明的“格物”。


“格物”、“知行合一”是什么意思?

“格物”就是探究所有事物、所有知识去感悟道理或真理。“格物”就是探究、追本溯源、实践体悟。“格物”在中国古代也是“科学”的代名词,又泛指自然知识、自然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等。近代日本学者首先从西学中,引进、翻译了“科学”一词,后传入中国,由此“科学”一词就替代了“格物”一词。


“格物致知”、“致知格物”、“知行合一”又是由于理学***朱熹和心学***王阳明而为世人所推崇。

南宋理学***朱熹强调“格物致知”即通过实践探求事物、知识,以追求“道理”“真理”。类似于实践出真知。但是实践出真知的“真知”是“客观规律”,而朱熹“格物致知”的“真知”却是现实社会中的“天理”也就是儒家纲常***。“格物致知”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,而非求科学之真。

明代心学***王阳明主张“致知格物”、“知行合一”。强调“致良知”,探求人内心深处先天本已经有了的不过是被后天的私欲所蒙蔽了的“天理”,也就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至善(儒家的纲常***),在以此指导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举止。“知行合一”是指认知和践行的统一,类似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。也就是说,通过“致良知”发掘出自己内心的善,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,规范自身。倆者是一体的、同步的、统一的。也正是由于此,后人更加推崇王阳明的“致良知”“知行合一”。


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。通俗的***是格除物欲致良知,这里的良知不是良心,可以理解为优良、良好的认知。把你内心正确、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或者行动结合起来。

可能很多人会认为,这有什么难度?心里知道然后就去做嘛。

我们应该知道,知易行难。身处俗世中,欲求万端、盘根错节、孽念滋生,就如同一泓清澈见底的清泉,一眼看去,自然通透明了;但种种杂念掺合其中,浑浊不堪,你哪里还看得清,找的回真正的自己?找的到良好的认知?

即便你有了一些想法,你也不敢确定这就是最好的,更不敢确定照此坚决实施后的后果。以至于瞻首顾尾,犹豫不决,煎熬不已。

比如说,一个政治家要施行一项政策,他的立意是好的,为了让百姓生活更富足,但他会面对很多阻力:第一是既得利益者,不想求变,因为变化就是隐患,不变才能维持;

第二可能就是受益者,既得利益者必然挑拨、煽动受益者,而受益者也无法确定这个政策是否真的会带来好处,毕竟未知的东西都让人恐惧;

第三是执行者,执行过程错误理解,或者故意错误解释,或者借故中饱私囊,执行走样……如果这个政治家是一个俗人,他就会被眼前的这一团浑浊迷惑,顾及自我名誉、利益、情感而放弃。更有甚者,会对自己的政策产生怀疑而放弃。

但倘若这个政治家是一个圣人,能够做到知行合一,他首先要知:一眼看到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,眼前乱云飞渡其实只是插曲,对他不会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,他便会勇于担当,果断处置,坚决实施,最后达成自己的良好愿景。

如何做到知行合一?那就是格物致知。每天静虑,革除内心的那些虚华的欲望,发现良知。如果能够悟透生命的意义,人生一切妄念都毫无意义,一切物质的欲望都不过是在为自我设限,增添枷锁。一切的境遇都不值得逃避和恐惧。如果通过静虑,思想沉渣日少,看世界就会更加通透,就越接近本我,放弃自我,看到的、留下的就是良知,不为外物干扰,就能够正确行事,知而能行也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余姚校园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余姚校园雕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